行政长官发表《香港家书》
   
 

二○○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

文物保护

各位市民:

   昨天是冬至,相信不少市民和家人聚首一堂,做冬过节,茶余饭后大家少不免笑谈往事,怀缅儿时生活点滴。

   最近天星码头钟楼拆卸引起了社会不少的回响。物换星移,在我们城市急促发展的同时,大家对身边的一事一物,在岁月流逝间,注入了深浅不一,但又真切的感情,水泥石屎的背后,盛载着大家对本土的历史和文化的回忆。大家对保护这些建筑物的坚持,标志着对自我身份的认同,和对香港的归属感。这份情怀唤起不少共鸣,是我十分尊重的。

   一直以来,政府在保护文物建筑方面下了不少功夫。在本月初揭幕的孙中山纪念馆,政府便得到「甘棠第」的业权人的支持,成功收购建于1914年的「甘棠第」,并将这座具古典风格的建筑物改建为孙中山纪念馆。又例如上环街市已原址保留,并改建为西港城,融入市民的生活。此外,我们计划将油麻地戏院妥善保留,并改建为一个粤剧戏曲中心,给市民享用。

   最近社会的讨论,明显地反映不同人士对文物保护有不同的诉求;百年古老建筑固然有历史价值,但新近的建筑也可以是城市文化遗产。华丽典雅的建筑风格值得大家欣赏,但朴实无华的一砖一柱又何尝没有可取之处。一切就视乎整个社会赋予这些建筑什么的意义,投进了多少的感情。这一分情怀,我与市民大众是共同拥有。不过,文物保护工作并非易事。

   我想,政府在文物保护工作上要与整个社会同步前行。市民对集体回忆的情怀和诉求,政府当然会充分考虑。民政事务局曾经就文物建筑保护政策谘询公众,我已经嘱咐民政事务局就这项政策,再次提出讨论,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吸纳地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,并且全面去研究香港有哪些建筑物具有足够的保护价值。我们会以开放的态度去聆听大家的意见。我们明白保护文物建筑不应局限于建筑物的历史和建筑特色,一些与建筑物并存的集体回忆也应受到保护,因为它们反映了香港市民曾经体验的生活方式。

    至于天星码头钟楼和皇后码头,我希望大家明白,中环填海第三期工程已经过十多年规划,工程亦已经进行了一大半,而拆卸天星码头同皇后码头是整项工程的一部分,政府履行了所有法律要求和谘询程序,然后定案。我们实在不可漠视法律的要求和后果,在现阶段不可能将整项工程叫停。我们已经将天星码头的铜钟完好地保留下来,找寻一个最理想的地方重建钟楼,将铜钟重新装设。皇后码头方面,我们会与专家研究,能够保存的组件我们会尽量保存,然后物色合适的地方重置。我们过去重置美利楼时也累积了一些经验。不过,我希望多听到市民的意见。

   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一定矛盾,关键在于寻求适当的平衡和共识,令社会持续均衡发展,我深信市民是认同这一个大方向的。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思考这个问题,在一月份当我们就建筑文物保护政策再作谘询时,能一起讨论,找寻共识,为我们社会的共同价值,作出一分共同的承担。

    祝大家圣诞快乐!

  曾荫权  
行政长官曾荫权